采访对象简介:郭彦,bat365在线平台83级本科生,2002年1月起任四川省检察院副检察长。
到达郭彦校友办公室,屋里正有一拨向他汇报工作的人,他示意我先在隔壁稍等,助手一边给我泡茶一边告诉我说,这一天到晚可都有人来办公室找郭检。。。。。。
高考四年方中第
只有两种人能上北大,一种是非常聪明的人,一种是非常坚持的人。郭校友就是参加了四次高考才考入的北大。如今,离校都已经27年了,当年高中的那份激动,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岁月打磨后,在郭校友的眼里,恐怕都是往事如烟,淡去矣。最后一次之所以“超常发挥”,郭校友认为是“下足了苦功夫,掌握了学习方法”。
郭校友说当年他们大学同班同学可能只有他一个人坚持考了四年,本来参军或者当农村代课老师,是当时高中毕业生主要的出路,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得两条道路选一条。然而,当兵,父母舍不得,做代课老师,自己心不甘,两全其美的路就只有考出去。这条“被迫无奈的出路”,正是一对父母对儿子的护犊之情与一个农村青年志存高远的梦想交织而成。在这条路上,当年他三次折戟沉沙。认命?他怀疑过,徘徊过。一般人都不愿“受二茬苦,遭二茬罪”,但是郭校友不知道是经过了一番怎样的内心挣扎,又做了苦茶第四遍饮的决定,决心挽回“抛弃”了自己的命运女神的心意。如果第四次还没考上呢?好在,命运从来没有那么残酷。坚持过的人,还是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有的甚至大大超出当时的预期。
看过一幅小白兔拔萝卜的漫画,小白兔拔前面的萝卜都很轻松,但拔到这一颗萝卜时却十分吃力,因为小小的萝卜叶下是一个不同寻常大的萝卜,所以小白兔才拔得特别吃力。漫画给出的寓意是说,有时候我们感觉生活特别吃力,那是因为这一次的收获将会特别巨大。
辗转结缘法学
时下大学生抱怨志愿和专业不匹配,“千万别学某专业”成为流行体。其实郭校友的第一志愿也不是法律,当年报了三个志愿,第一是经济系,第二是外语系,第三才是法律系。结果呢,被录了垫底的专业。后来,郭校友不仅中规中矩的学了四年,还一入法门深似海(检察院),半辈子没换过工作单位,深深扎根在了法律土壤里。校友说,自己对法律的热爱是随着学习深入逐渐培养起来的。
郭校友将高中的学习习惯完美引入大学课堂,笔记仍然做得一丝不苟。当年的那些教授们,郭校友如数家珍般道出来。最佩服授经济法的吴志攀教授,因其讲课从来不带讲稿,语言流利,重点突出;姜明安教授,艰难地辨别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普通话成为一种乐趣;满口四川话的刘家兴老师,本家人,自然是最爱,完全没有理解障碍,自然是听得酣畅淋漓;授刑事侦查学的张玉镶教授,语言风趣,例证形象,与实践联系紧密;还有王存厚老师,授西方法律哲学的王哲老师,至今印象深刻。
恶补己之所短
郭校友当年语文考得不好,入学后就着手恶补语文。那时感觉专业的学习压力不大,至少是在考试前的三个月不算大,于是上大学前连四大名著没有看过的自己,开始广泛涉猎大学语文等各种文学读本,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物传记和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著作,还有陈云的文选以及不少中外名著。
郭校友说,当年同学们都根据自身情况补充不同的东西,记得有的同学特别爱看武侠小说,就把金庸的全套武侠都看了,也有专攻马列原著的,看得乐此不疲,整个学习氛围很浓,图书馆经常占不到位。从祖国西南走到祖国心脏的自己,切身感受到了自己与同学们在知识的储备和接触社会的深度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在同学们努力的程度上更进一步。
至于学习之外的活动,郭校友说当年北大的讲座闻名北京城。凡是教授开讲座,都是满满一堂人,校友也经常去。除此之外,班级的活动,老乡的活动,也不落下,郭校友打趣说,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虽然在同学们面前没有什么擅长之事,但是爱“倾听”,倾听中智慧自然也同步增长。
回归故土是真
郭校友是一个对自己有清晰定位的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80年代那会儿,京城毕业的学生大多都很自然地选择了留京,校友结合自身现实选择回到了家乡,在校友眼里,京城的繁荣和发展前景固然诱人,但对他本人实情来讲还是回到故土真实,因为对象在老家;另一方面,在就业安排上,在有多个选择的情况下,校友坚持“学什么就干什么”,最后认准了检察院,相对轻松一些。
说到工作,校友感叹,虽然在学校学了 40多门课,以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结果一入工作就发现,大学里学的那些都是基础和概念,不敷其用。作为刚到单位的大学生“愣头青”,单位的老同志的指点是毫不客气的。幸好适应能力不错,在老同志的带领下,自己的业务能力很快成长了起来。校友说,从学生到工作岗位,心态转变是最重要的,做学生的时候,你以为你能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到单位后,却无一例外都是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往往是这最简单的事情,完成的效果都不符别人要求。比如自己刚开始写公文,一个简单的通知,写好让领导改完后,没几个字还是自己的。校友说,那时办案辛苦,常常得坐很远的公共汽车去看守所做讯问笔录,他和一个老同志组成拍档,老同志审,他在一旁学习审问技巧并做记录,最后还得完成案件审查报告。
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当一个人官拜几何时,往往只羡慕他的位置,而忘记了他蛟龙潜水时期的忍耐。现在的郭校友虽已是四川省检察院的副检察长了,但也是从书记员开始做起,两年的科员书记员,三年的副科级书记员,又过了两年,才等到助理检察员的考试,通过了考试方成助理检察员。校友还笑说,副科级书记员的委任,在他之前和之后,都鲜有考试,但是这样的考核却被他赶上了,真是考验人的“好运气”。有很多年,日子都过得是“颠沛流离”,1988年挂到巴中县锻炼,1989年到达川地区,1992年回到省检院刑事检察处,1994年到德阳市,“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自己深刻了解了基层,锻炼了坚韧的意志。
校友说,在检察官岗位上这么多年,除了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多以外,还有提讯犯罪嫌疑人,当然最多还是和法官、律师打交道。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校友认为,虽然大家岗位差别比较大,立场和角度不一样,律师依法为当事人服务,检察官力求客观公正,让犯罪得到追诉,法院呢,就是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上依法判决,有时难免会有冲突矛盾,但是大家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保障国家法治的尊严和权威,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保护和平衡各方利益。
吾乃北大法律人
作为采访者,我常常会问采访对象关于“北大法律人”的理解。我发现大家对于北大法律人的理解,都与当年课堂上某个教授有关,这深深说明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郭校友就说,朱苏力老师曾有一篇演讲稿在他们同学微信圈广泛转载,是说北大法律人要有维权意识。校友说受此启发,他认为法律人首先要有法治精神。结合自己从事司法职业,尊重法治权威和尊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实施,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己带头尊法、守法、护法、用法,就是法治精神的现实诠释。
人生感悟与寄语
整个采访中,校友都端坐在沙发上,回答采访者的问题,语速不紧不慢,散发出一种平淡泰然的气质。采访者问郭校友这种不急不躁的气质是来源于个性还是源于多年磨练,顺便希望郭校友说一点人生感悟。郭校友回答说,做人眼光宜放长远些,人生路很长,不可能事事都顺利,有什么事情一直想不明白,疙瘩在心里,无此必要,也就是凡事要想得开。
对于现在园子里的师弟师妹们,校友说,人的一生也有很多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在园子里要好好学习,如果在校园里蹉跎了岁月,出去以后再回过头来补大学时期的课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毕竟还有那个阶段新的任务在等着你。
校友还说,我们现在处于非常好的历史时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多了解社会,多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辩证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扰,释放正能量,紧紧抓住机遇,跟随时代的发展一起发展,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与此同时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一定要靠自己努力、奋斗,人际关系和自身努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就像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一样,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专事人脉经营,容易误入歧途。
采访后与郭检察长校友合影
采访人:王芳琴, 12级知识产权方向法律硕士,校友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