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碧华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此缅怀故人,从2015年12月10日起,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连载《邹碧华传》中描写他在北京大学求学经历的相关章节,谨以此纪念这位甘当“燃灯者”的优秀北大法律人。
《邹碧华传》内容简介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优秀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而是从容细致地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
全书共分六章 六十一小节,以邹碧华的童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为序,翔实记载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 人物。从普通当事人到法院管理层,从一线基层法官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从中国bat365在线平台莘莘学子到美国联邦地区法院高级法官,本书在娓娓道来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 邹碧华、一个成长的邹碧华、一个不断奋进的邹碧华。本书执笔人严剑漪在撰写过程中辗转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四地,寻访邹碧华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 学生、同事以及案件当事人136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浏览120小时视频、查阅2万余份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再现邹碧华励 志一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邹碧华的职业生涯、法治信仰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不懈努力的拼搏 精神。
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 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倾力设计;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 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篇章之首的诗词则由邹碧华的好友、书法家帅圣极先生书写;书中还收录了邹碧华生前亲自所画的珍贵画 作以及很多第一次面世的照片。
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具有标本意义的中国法律人传记。
浓眉大眼的臧立刚入学就碰到了一件头疼的事。
虽说北大才子多,但才子们的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臧立喜欢晚睡,同宿舍的室友来自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天天早睡早起,两人生活习惯“牛头对不上马嘴”,彼此折磨。
无独有偶,对门宿舍的邹碧华也和臧立一样痛苦。邹碧华习惯“夜猫子”,烟瘾特别大,和他同屋的是来自山东省社科院人口所的赵峰,赵峰有神经衰弱而且最受不了烟味儿,两人为此老起争执。
“换一下宿舍?”臧立心里盘算着,但他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不熟悉邹碧华,万一“又入虎穴”就糟了。
一个周末,臧立约了朋友去看电影,朋友有事没来。臧立打开宿舍的门,朝走廊里吼了一声:“谁要看电影——?”
“我去!”对面宿舍的邹碧华探出头来。
两个男人肩并肩地去三角地的大讲堂看电影了,一路上,臧立和邹碧华聊得特别投缘。
“哎,我和你那室友换换吧?”臧立忍不住问一句。
“好啊,那就来吧!”邹碧华高兴地说。
说换就换,臧立很快搬到了邹碧华的宿舍。一过来,臧立才知道,邹碧华比他睡得还晚,他一晚上最多读半本书,邹碧华一口气能读完两本书,而且只睡四五个小时就精神焕发。臧立虽然抽烟,但和邹碧华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邹碧华一星期就能抽完臧立一个学期的烟。有时候,张智勇、葛锦标来宿舍玩,四个人凑在一起,满屋子的乌烟瘴气。
“你们厉害的!”臧立觉得自己身上的衣服都被烟味儿淹没了。
“走,走,买书去!”邹碧华笑着一把将他拉出门。
邹碧华喜欢逛书店,每次总是拉上臧立和葛锦标。北大附近有两家很有名的书店——“万圣书店”和“风入松书店”,这两家书店的书虽然数量不多但内容很“精”,很对这些学子的胃口,在师生圈里也很有影响力。
臧立发现,邹碧华买书特“阔绰”,经常一捆一捆地买。
“你真舍得买书!”臧立眼红得不行。
“你帮我拎一捆到宿舍!”邹碧华大笑着把重重的书交到臧立手里。
邹碧华买的书与其他人不同。很多同学也买书,但大多买的是法律专业书,邹碧华涉猎很广、买得很“杂”,法律、艺术、贸易、证券、哲学……只要感兴趣的他立马就买,有时甚至在买书的过程中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我来考考你!”一次,臧立想试试邹碧华的记忆力,随手抽出一本书,没想到邹碧华把书里的内容全都说出来了。
“你行啊!”臧立叹服,邹碧华嘿嘿地笑了。
书买得多了,宿舍里的床上、隔板上便时常堆满了书,邹碧华有时不得不定期把一些书带回上海。
“碧华,我们没钱买书,你就先让我们看,等看完了再把书拎走吧。”臧立和葛锦标笑着打趣。
“行啊,没问题!”邹碧华豪爽地一口答应。
一天,臧立和邹碧华打车去人民大学附近办事。车子行驶到西北三环和万泉河路的交叉路口时,一辆平板三轮车蹭到了出租车。
“对不起啦,没办法拉你们了,你们走吧,我不收你们的钱了!”女司机晦气地叹了口气,回头向邹碧华他们说道。
邹碧华从皮夹子里掏出钱递给女司机:“这钱给你,如果需要我们作证的话,可以和我们联系。”
臧立下车后不解地问邹碧华:“你为什么给钱,还多给钱?”
“一个女的出来开出租车,肯定家里很困难。车子出事了,她不仅不要我们付钱,还道歉,说明她很善良。我们不能占善良人的便宜,能帮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帮一下。”
臧立很感慨,拍了拍邹碧华的肩膀,这兄弟找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臧立和邹碧华的感情愈来愈深厚,只有一件事,让臧立发飙了,那就是——落锁。
刚搬来的时候,臧立很自然地在书桌抽屉上装了一把锁。没几天,他发现锁被邹碧华拧了。
“为什么要拧我的锁?”臧立气疯了。
“我和你之间不需要落锁,不然就是你不相信我!”邹碧华声音也高了。
“我也有个人隐私!”
“你不落锁我也不会看你,但你落锁了就是对我极大的侮辱!”邹碧华寸土不让。
臧立妥协了:“好,那你以后也不能落锁!”
“行!”邹碧华回答得铿锵有力。
没过多久,臧立发现邹碧华食言了,他居然在自己的抽屉上也装了锁。
“你给我拧了!”臧立恨恨地大嚷。
“千万不能拧,千万不能拧!这里面都是案子里的证据!”邹碧华急了,赶紧向臧立“讨饶”。
原来,博士生期间的邹碧华一边在北大读书,一边还要回上海参与案件的审理,京沪两地往返奔波,有时还要承担到北京司法鉴定机构送检的任务。
翌日,邹碧华把抽屉里的东西送到了司法鉴定部门。几天后,邹碧华取回物件又锁进了抽屉,上完课后便直接赶回上海去了。
“我请你吃饭,请你吃饭!”回来的时候,邹碧华主动把锁拧了,然后“哄”着臧立去了食堂二楼的餐厅。
读博和读研确实不同。读研的时候,邹碧华大部分时间在校外进行实务锻炼,等到读博,他一半时间回上海工作、照顾家庭,一半时间在北大做课题、看书,两地奔波非常辛苦。好在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国际经济法,导师依旧是情同父子的程正康,只要想到能跟着导师学到更多的东西,邹碧华觉得再苦也是值得的。
臧立最喜欢邹碧华从上海回北大,每次回来,邹碧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一帮兄弟们出去吃饭,给大家弄点荤菜“改善改善生活”。邹碧华是在职博士生,手头比臧立这样的全日制博士生要宽裕些,而他的豪情万丈也让臧立、葛锦标这班兄弟感受到了《上海滩》里“许文强”的气息。
不过,最有趣的还是打保龄球。
每到下午,邹碧华和臧立一人捧一本书躺在床上看,看累了,便叫上张智勇和葛锦标来打打牌放松一下。邹碧华和张智勇的脑子特别好使,对方手里的每张牌都算得一清二楚。臧立最怕和邹碧华做对家,只要稍不留神出错牌,便会挨上邹碧华一顿臭骂:“你这牌怎么出的!这不是低级错误嘛!”
打牌打完,吃完晚饭,大家继续看书。看到半夜一点左右,邹碧华、葛锦标、臧立、张智勇彼此心领神会地看一眼,然后开始“行动”。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有一阵子特别流行打保龄球。北大旁边有个俱乐部通宵营业保龄球,白天每局10元,晚上黄金时间30元,一到后半夜每局不到10元,早晨五六点时只收5元。
邹碧华不愿走远路,他带着臧立等人悄悄来到宿舍楼旁的一处围墙,墙的外面就是俱乐部。
臧立看了一眼那墙,墙外是一棵长得斜斜的国槐树,一根茶杯粗的树枝横着伸进围墙,由于地坪高度的不同,内墙离地面有一米三左右,外墙离地面有两米高。
只见邹碧华走到内墙边哧溜一下上了树,然后沿着树枝爬出墙外,轻松一荡便妥妥地跳到了墙外地面上。
臧立赶紧依葫芦画瓢一个鱼跃上树而去,跟在后面的葛锦标和张智勇深吸了一口气,互相看了看微微发胖的身体。
“上!”葛锦标下定决心,如法炮制地爬起树来,张智勇也硬着头皮紧随其后。
好不容易翻墙而过,邹碧华连连问道:“怎么这么慢哪?”
“谁像你啊,国家三级运动员!”张智勇嚷嚷着。一阵互相取笑打闹中,四人直奔俱乐部而去。
保龄球馆里的人并不多,邹碧华等人在球道里轮流打球。邹碧华和葛锦标,一个走技术流、一个走力量流,一打一个全中,一打一个补中,此起彼伏如有神助,看得臧立和张智勇瞠目结舌。
打完保龄球,天色已经微微发亮,四人又找到一家24小时营业的小面馆,舒舒服服地叫上四碗牛肉面大吃起来。
“咱们这是夜宵啊,还是早餐啊?”臧立戏谑地问了一句,四人大笑。
凌晨4点,邹碧华和臧立回到自己的宿舍,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等到醒来时,已经差不多吃午饭了。
“你们怎么一点不困呢!”臧立觉得睡不够,上课时老想打盹,看到精神抖擞的邹碧华,忍不住“咬牙切齿”起来,邹碧华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
上课、吃饭、看书、课题、打保龄球、回家照顾妻儿……邹碧华原以为自己的博士生活会在这样的节奏中度过,但一件事情的突然发生改变了一切。
本文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邹碧华传》